2020-06-28
本系列是旦恩投研体系中的行为金融学系列。在本系列文章中,旦恩团队试图综合运用情报学、认知心理学、行为金融学等领域的知识帮助自身克服认知偏见,提高思维过程,穿越信息的迷雾,更好地洞察商业秘密。
陷阱8:信息过载
“发明的最大障碍不是无知,而是知识产生的幻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我们会倾向于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吗?有一个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
实验者通过88个变量和过去45场赛马比赛的相关数据预测比赛前五位的马匹。在研究过程中,按照变量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告诉每个经纪人5个变量、10个变量、15个变量、20个变量、40个变量的相关信息,每个经纪人对每场比赛的结果会根据不同信息做不同预测,并对自信度进行排名。得到的结果是:随着变量数增加,预测结果的准确度基本保持不变,而自信度却大幅增加。人类和计算机处理信息有巨大差别,计算机可以瞬间处理大规模信息,而人只具有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
显然,大量、过量的信息并不能确保决策行为的准确性,它对于投资研究的启发则是,我们最好去研究关于投资我们真正需要知道的信息,而不是试图获知所有信息来增加我们判断的自信度。例如巴菲特常说:“我们的投资方法非常简单。我们只是努力选择由诚实能干的人经营的基本面优秀甚至卓越的企业, 并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他们的股票。”又如《行为投资学手册》的作者考量的三点:1. 估值:这只股票被严重低估吗?2.资产负债表:这家公司会破产吗? 3.资本原则:管理者把我投入的资金用在哪儿了?
事实上,投资没有唯一正确的方法,投资决策必须考量的因素也因人而异,与投资风格有关。但是可以借助简单的问题清单来帮助投资者自己,关注最重要的信息,避免自己过多沉迷于细节性或复杂性的信息。
陷阱9:叙述谬误
叙述谬误是指人类容易过度解读,相对于原始事实更偏好紧凑故事的弱点。拿股市里的情况来说,价值股可能因为价格低廉、没有好故事而使投资者回避了。与这种价值型股票处于另一极端的就是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这些股票通常都有动听的故事,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时候IPO都是糟糕的投资。例如,美国公司IPO上市后三年内的年均收益率比市场低21%。
对此,我们的解决方法则是,多使用C系统,聚焦事实,认准自身的目的。
陷阱10:行动偏差
接下来简要地分享两个与行动偏差有关的案例。案例一的图中显示了投资者持有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的平均期限。现在的投资者持有股票的平均时间仅有6个月左右,而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投资者持有股票的平均时间达到七八年。投资者现在比过去更加频繁地交易。
案例二,在点球大战中,发球的方向基本上均匀分布在球门的左、右、中三个方向,然而守门员却表现出明显的行动偏差: 94%的情况下都会向左或者向右扑救,很少有人选择守在球门中间。然而,如果它们就站在球门中间的话,成功的 概率大概是60%,远高于扑向两边的成功率。为什么守门员不选择站在原地?他们辩解的理由是,当他们向左或者向右扑球的时候,至少感到自己正在努力。
综上可以看出,行动偏差的对立面是耐心。当自下而上的搜索未能发现有利的投资机会时,耐心和自律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不能找到投资的机会,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什么都不做。
陷阱11:社会认同倾向
有这样一个心理测试:8个人为一小组,每个受试者依次回答问题,而真正的受试者会安排在最后一个回答。这样的环境中,心理学家发现,受试者屈服于错误群体观点的概率大约是三分之一。有四分之三的受试者在至少一轮答题中屈服,并且有三分之一的受试者在超过一半的答题中屈服。
事实上,在投资中,也容易出现对热门板块的集体追捧和扎堆。即使看穿本质,发现行业不好,由于社会认同倾向,许多投资人不会轻易公开表态。典型的是2013年-2015年的O2O——一系列互联网思维忽悠项目。群体思维并非毫无来由,与多数人不一致不仅会引发心理上的恐惧,而且会导致生理上的疼痛,因为社会排斥会使得人类大脑的前扣带皮层和岛叶变得活跃,这两个区域也可以被真实的身体疼痛所激活。当人们决定是否顺从,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可以避免痛苦。
然而,群体思维具有诸多的风险,包括过度乐观、对持不同意见者施压、保守主义、证实偏差等等。对此,理想的解决方法是:有勇气做与众不同的事;批判性思维;坚持自己的原则。
陷阱12:证实偏差与偏差同化
首先分享两个脑筋急转弯:
1. 假设在你面前放置4张卡片,每张卡片一面是字母,另一面是数字。现在四张卡片朝上的一面分别是E、4、K和7。
我现在告诉你,如果一张扑克牌正面是E,那么它的背面就是4。为了检验我是否在说谎,你要翻开那几张卡片?
2. 想象面前有一组数列:2-4-6。你的任务是找出构建数列的规则,为了寻找隐藏的规则,可以选择三个数字构成一个数列,而我会告诉你所构建的数列是否符合我的规则,直到告诉我规则是什么。
我们会发现,第一个问题最常见的答案是E和4(95%),而正确答案是E和7。第二个问题构建数列都是从4-6-8、10-12-14开始,最后得到“任何以2递增的数字所构成的数列”。但其实出题人使用的规则是“任何递增的数字”。大多数人都会选择E,因为如果翻开E这张卡片发现背面不是4,那就证明出题人在说谎。然而翻开4这张卡片没什么意义,因为说的是E背面一定是4,并不是4背后一定是E。要想证实出题人的规则究竟是什么,最简单的方法是构建 “不符合规则”的数列,例如一组递减数列或一组打乱的无序数列。
于是我们发现了证实偏差,即人们总是急于寻找支持我们观点(假设)的证据。对此,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学会证伪,检验假设的唯一方法其实是寻找那些与假设矛盾的信息。
还有一个研究,内容是要求一组参与测试者阅读随机选取的关于死刑威慑效果的研究,以及对这些研究的批评,并基于这些研究对他们观点的影响程度来对这些研究进行排序。这些人中一半支持死刑,一半反对死刑。阅读之后,支持者表示更加支持死刑,反对者们则表示更加反对死刑了。
这个研究反映的是偏差同化心理,即扭曲新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为所有的证据都支持自己的观点。对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坚持寻求相反的观点,本着对自己完全诚实的态度,看看是不是能推翻自己的分析。与其寻找那些能支持你投资决策的信息,不如试着“杀死公司”。去思考哪些动作可能使这个公司消失:比如不产生现金流,无止尽烧钱,过度杠杆,过度冒险,愚蠢的管理层,糟糕的董事会,形势每况愈下,股票买入价过高,会计欺诈等,而这些动作又有多大概率会发生呢?
陷阱13:损失厌恶
我们来一起想象这样的情景:
1. 抛一枚均匀的硬币,如果输了就必须支付100美元,如果赢了,你认为最少赢多少钱才会让你觉得这个赌局有吸引力?
2. 现考虑并选择A或B中的一个,以及C或D中的一个:
A:确定获得24000美元
B:25%的机会获得1000000美元,75%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C:确定损失75000美元
D:75%的机会损失100000美元,25%的机会什么也不失去
通过重复的实验我们发现,人们厌恶损失的程度是对同等金额收益喜爱程度的2到2.5倍;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A和D,尽管这样的选择并不合理,选择A意味着风险厌恶,选择D表现出愿意在潜在损失时赌一把。
在人们的心理世界中,除非已经实现,否则亏损就不是亏损,这种信念往往导致投资者抓着自己亏损的股票不放, 并极易卖出盈利的股票。有研究者给出数据,个人投资者卖出赚钱股票的意愿是卖出亏损股票意愿的1.7倍。而在股票投资中,损失厌恶支配者绝大多数交易者的行为,经常会发现交易者们的止损策略没有被严格执行,甚至经常会听到如果被套么就长期持有,直到解套这样的论调。
陷阱14:禀赋效应
想象这样的情景: 假设你拥有一只股票,其价格在过去的三个月里已经下跌了30%。结合已经了解的损失厌恶,很有可能会继续持有这只股票。但是你四岁的侄子随便按了电脑上的按键,导致不小心卖出了持仓的全部股票,你会怎么做?是否会买回你以前不愿意出售的股票?
这个情景就涉及到禀赋效应,即一旦拥有某样东西,对它的估值通常就会高于其他人。当你持有一只股票,你可能赋予该股票更高的估值,甚至哪怕下跌也认为这是一个好股票,未来会涨回来。
于是,亏损时如何操作是投资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如何判断是买还是卖?可以不断问自己:这个价位上是否值得追加投资?如果不值得,就卖掉它,把资金投入导致的追加投资的股票上去。
陷阱15:结果偏差
结果偏差这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往往根据最终的结果来评判过去的决策,而不是基于在做出决策时所掌握的信息来判断决策的质量。
过分注重结果可能会产生各种异常的行为,例如基金经理可能最终会购买它们认为容易获得客户认可的股票,而不是那些表现最好的股票。让人们对结果负责往往会增加以下行为发生的概率:专注于具有较高确定性的结果、收集和使用所有信息(包括有用的和无用的)、偏爱妥协选项、损失厌恶的程度增加等等。这些行为对投资者有害无益。
对此,比较好的解决方式是,采用过程责任制,才会最大限度发挥潜能,获得良好的长期回报。人们总是迷恋自己不能直接控制的结果,但是作为投资者应当关注过程。管理收益不可能,风险管理同样难以捉摸,我们唯一能施加影响的就是过程。
杨振宁曾说过:
"每个人都有一些直觉,没有直觉是不能生存的,但直觉往往不够准确,需要被思考、修正,形成正确的直觉,直觉重要,可是也需要接受修正。如果你随时能够接受修正你的直觉的话,你就能继续的向前进了。"
人不是永远理智的决策者,在投资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上述,甚至更多的心理陷阱从而产生与理性相违背的行为偏差。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只能不断吸取教训,形成“错题本”,从而让自己的下一次决策更符合逻辑思维的结果。